售后车间的维修技师经常面临这样的两难:既要追求维修速度以满足车主对效率的追求,又必须保证维修质量,杜绝安全隐患。车主的催促电话、不断出现的车型新故障、年轻技师的频繁求助……这些压力无处不在。然而,盲目加速、省略流程,往往会带来更多的返工和风险。真正的破局之道,在于充分发挥“技术专家”的核心作用——凭借丰富的经验与精湛的技巧,既不必牺牲质量,又能显著提升效率,成为车间运行中名副其实的“效率引擎与质量基石”。
系统性方法:从源头为效率赋能
1.建立 “故障预判库”,将问题拦截在发生前
“技术专家”可每日投入一定时间,梳理近一周的维修记录,按车型、故障类型分类,识别高频问题的共性。例如,发现某款SUV在行驶超5万公里后,80%会出现空调风量衰减,根源是蒸发器滤网的设计缺陷。据此,可在保养手册中增设“5万公里必检滤网”项目,提前更换以避免复杂维修。
2.打造 “技术传帮带” 闭环,推动团队整体提速
针对新技师经验不足、独立维修慢的痛点,“技术专家”可将复杂故障拆解成 “傻瓜式”标准化操作步骤,例如,诊断变速箱异响,制定 “先查油温→再测油压→最后读换挡数据” 三步法。另外,可每周选一个典型案例,让新技师按流程实操,专家记录偏差并进行针对性讲解。这一方法可有效提升新技师处理车辆故障的效率。
3.打通 “数据-设备-人” 的联动,破解诊断瓶颈
遇到新车型加密故障码,不应被动等待厂家手册,而应主动争取区域技术中心的 “临时解码权限”,同时确保诊断仪获得每周远程升级。更重要的是建立 “故障数据看板”,记录关键维修参数(如电池SOC值、电机转速等),系统基于历史数据自动推荐解决方案。曾有一例新能源车续航骤降的故障,借助看板中的“低温电池活性曲线”,仅10分钟便定位为保温层破损,节省了宝贵的时间。
提升效率的实操技巧
1.运用 “分层诊断法” ,减少无效操作
维修技师在接到故障车后先提出三个关键问题:“故障是突发还是渐变?”“是否在特定场景(如雨天、高速)出现?”“之前修过哪些部位?” 这些问题可快速缩小排查范围。例如,针对“刹车时方向盘抖动”,若为突发且高速明显,直接检测刹车盘跳动量;若为渐发且低速也存在,则需检查悬挂系统。
2.制作 “工具定位图”,省下找工具的时间
根据维修步骤布置工具:诊断仪置于车辆左前方,示波器线缠在旁边的挂钩上,套筒扳手按尺寸有序摆放并贴标。针对复杂维修(如变速箱拆解),可绘制“工具使用顺序图”,技师按图拿取,如果每次节省15分钟,每日维修5辆车,就可释放超过1个小时的额外产能。
3.用“前置沟通”,降低返工率
除故障现象外,技师还应主动询问车主关注重点:是时间优先还是成本优先?近期是否有长途计划?若车主急于用车,可优先采用原厂件快速修复;若考虑经济性,则推荐性价比方案并明确利弊。
关键注意事项:坚守底线,杜绝隐患
1.别为了快牺牲安全底线
“技术专家”需严格监督安全相关步骤,如换胎须按标准扭矩拧紧、刹车维修后必须路试、动平衡偏差不超过5克、高压部件维修前必须验电。这些环节宁可慢一点,也绝不能省略。
2.避免 “经验主义” 误判
即便资深专家也须以数据支撑判断,遵循“先数据后经验”原则。例如,发动机异响并不能直接断定是正时链条问题,而应通过数据流、故障码及实测进行验证,避免误诊导致的重复拆装。
3.警惕 “隐性成本”
某些维修操作看似省时,实则埋下隐患。如电路维修时破线连接,节省10分钟却可能导致半年后模块短路,返工成本更高。“技术专家”应制定“规范操作清单”,明确不可省略的步骤,真正实现长期降本。
提质增效并非一味求快,而是依靠方法实现精准操作,通过技巧减少无效劳动,以规则守住质量底线。售后车间可将技术突出、资历深厚的班组长转化为“技术专家”角色(而非调度岗位),由他们带头落实上述策略,并结合每周各班组台次与工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。让“技术专家”成为车间真正的“话事人”,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。
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6号京版大厦B座1104室
(8610)62383600
quanqixiang@carresearch.cn
京公网安备:11010202007638号|京ICP备17032593号|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10-65993545-8019 jubao@carresearch.com
法律支持: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|凯睿赛驰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